难舍的北大情结

——记采访屈婉玲教授

对于第一次采访教授的我们来说,心情难免会有些惴惴。事前,我们总是在担心,一个名教授,一个在年龄上跟我们相差甚远的长者,会不会有些难以交流。但是,当屈婉玲老师真正走到我们面前的时候,我们发现,衣着朴素而又和蔼可亲的她,就像我们的一位老朋友,脸上总是挂满了微笑,即使我们以屈阿姨相称,她也非常愉快的接受。朴素而亲切,这是屈婉玲教授留给我们的第一印象。

在整个采访过程中,我们就像朋友一样,非常轻松地聊了很多。与其说是采访,我觉得更像是在聊天,我们从中学到了很多,也终于明白屈婉玲老师之所以受到那么多学生的爱戴,是因为她总是愿意和学生交流,平等而又认真地对待每一个人。

现在,就让我们走进这位优秀的教授,和蔼的长者,去体会她那瘦小的身躯中所包含的强大的,让人感动的力量。

忆往昔,峥嵘岁月,永世难忘

屈婉玲教授1969年毕业于北京大学物理系,对于她的大学生活,她谈了很多很多。她说,那时候北大的老师们,对于学术的要求特别的严格。她和所有的同学,当初既然选择了物理系,肯定是对自己的物理成绩非常的自信。但是,到了大学中才发现,老师的要求并不是那么容易就能够达到。在物理习题课上,老师让同学们回答问题,回答不出来,就站在那里,“班里一共有四十多个同学,有时站起来的就有二十多个。我们的老师对我们的要求就是这么严格。”但是,就是这样严格教育,最终取得了非常良好的效果。屈老师说:“我觉得,在北大学习的过程中,我们的思维能力得到了非常大的提高。”正是凭借严谨的学风,北大造就了那么多优秀的大师。屈老师他们当年的学习热情以及对自我的要求,都值得我们青年一代学习。谈到自己当年的那些老师,屈婉玲教授依然是记忆犹新,心怀敬意。她说,老师们虽然在学习上的要求很高,但在生活上,对学生却是非常的关心。而且,非常愿意和学生们交流。比如当年举办新年晚会时,大部分老师也会上台表演节目,或是唱歌或是跳舞,总之,他们能够真正的融入到学生群体中去。我想,正是这些老师对屈婉玲教授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将心比心,无论在学习上还是生活上,能够真正为学生好的老师,才会获得学生们最大的尊重。

说到当时的生活,屈婉玲老师谈的最多的,就是自己的同学了。那时候上大学不用交学费,而且学校会对家庭特别困难的学生给助学金。数目她记得很清楚,每月是19.5元,而城市里的孩子每月家里给的钱也就是20元左右。因此,实际上大部分学生在学校中的生活几乎没有什么差别。而且,同学之间的感情都特别好。班集体很团结,生活上大家相互帮助,真心地对待每一个朋友。而且,直到现在,很多同学都还保持着联系。前几年,大家还在资助一位去世较早的同学的孩子读大学。拥有一个知心的朋友,就足以让很多人羡慕。遇到那么多优秀的同学,屈婉玲老师自己也感到非常的幸运。

屈老师还提到,当时的同学们并没有那么丰富的课外活动。大家几乎所有的精力都花在了学习上。那时候的作息非常有规律,每天早晨起来集体跑步,然后上课,直到晚上10半熄灯睡觉。班级也会组织体育锻炼和春游之类的活动。生活简单而有序,大家都过得非常的愉快。

这就是六七十年代的北大生活。

与教育的不解之缘

在教学方面,屈婉玲教授是一位特别优秀的老师。她主要从事北京大学信息科学技术学院计算机和数学方面的教学工作,获得多项大奖,被学生们评为北京大学十佳教师,于2004年被评为北京市优秀教师。她主讲的离散数学课程2005年被评为国家级精品课程。然而对于物理系毕业的她,最终走向了计算机方向,并从事数学教学工作,却又是一个“阴差阳错”的过程。

她刚刚在北大任教的时候,有一位教高等数学的老师调动工作,就由她来补缺。虽然物理系对数学也有很高的要求,但和数学系所关注的问题和思维的方式却有着明显的差别。为了做好数学教学工作,屈老师还是花费了大量心血,参考阅读了大量的书籍,最后终于习惯了数学的思维方法,走上了讲台。

能够得到同学的肯定,屈婉玲老师恰当而实用的教学方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是,在采访的过程之中,我们发现,对待学生的方式与态度也许才是屈老师成功的最重要的原因。

按屈老师自己的话讲,与学生交流,是一件非常“enjoy”的事。一个工作,自己愿意去做才是最重要的。从学生的角度讲,能够考入北大,成绩都是非常优秀的,她总感觉如果自己的工作不尽心尽力的话,就会对不起学生。屈老师始终认为,“北大的学生都非常的优秀,有时候学生解决一个问题的思维方法比老师还要好。在和学生交流的过程中,实际上我也受到了教育。”正是由于这种心理,屈老师不仅仅是作为一名老师来言传身教,在更多的情况下是作为一位朋友,与同学们平等的交流彼此对于问题的看法。而且当这个过程一直持续到最后,老师和学生也就真成了无话不谈的朋友。她还提到每一届学生都非常的信任自己,有什么事都会跟自己说,她非常感动,觉得这是自己最大的收获,也因此觉得只有全力教好学生,才能对得住这份信任。

身边优秀的同事与前辈们,也是促进屈老师将工作做得非常好的另一个重要原因。交谈时,屈老师提到了几位老同事。他们本来已经退休了,但是由于工作需要,退休后都继续从教。张老师的家在燕北园,一次冬天下雪,张老师为了准时赶到教室,早晨六点多就出门了,结果七点就到学校了,在教室里等了将近一个小时。屈婉玲老师说,正是由于这么多优秀的老师为我们做出了表率,他们都是在用自己的心来教学,我们就更得竭尽全力了。对于北大这些优秀的老师们,屈老师说:“北大的许多老师,追求的就是这样一种润物细无声的境界。尤其是理工科的老师,往往不是特别的善于言谈,不会在讲座上产生什么轰动的效应,而是在日常一点一滴的教学科研工作中来体现自己的敬业精神。”其实,正是在一点一滴的工作和看上去琐碎的事情中,才能真正体现一个人的人格魅力。

当被问到,希望自己的学生能成为什么样的人时,屈老师这样说,首先,她希望自己的学生能成为一个正直的人,因为做人比做事更重要。其次,她希望学生能够踏踏实实地做事,从一点一滴做起,只有基础扎实了,才能有真正的成就。最后,她希望她的学生能够高高兴兴的生活,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都要乐观。她们那一代大学生都经历过艰苦的生活,几个同学甚至被分配到贵州的小煤矿挖煤。但是,他们没有失望,勇于面对,直到改革开放后回到学校。这就是说,当我们拥有了一颗坚强的心,我们也就拥有了战胜艰苦的筹码。

此外,屈老师说,学生不一定功成名就了才能回来。无论什么时候,他们都是老师的好学生,而且,只要他们回来看看,老师就会非常的高兴。

有付出,必定会有回报。我想,正是由于屈老师把自己所有的热情与关怀都给了学生,才会如此得受到爱戴。正如BBS上一名学生说的那样,“能成为屈老师的学生,是一件非常幸福的事情。”

北大数十载,难舍系心怀

屈婉玲老师说,自从自己60年代到北大读书以来,除了在唐山工作的六年以及国外访问的一年之外,自己就一直在北大生活。北大的一草一木早已融入了她的生活之中。她觉得,我们的校园真的是特别的美丽,每个季节都有它独特的色彩。有时,她会带着自己的小外孙在北大散步,心里就会觉得特别的安静。屈老师每次在网上看到别人照的北大特别美的照片,都会down下来,认真地保存,然后当朋友来北大的时候,会拿给他们看,和他们分享北大校园独特而优雅的美丽。在屈老师心里,北大记录了她太多的喜怒哀乐,这里,已经成了她温暖的家,成为了她心中最难舍的情节。

屈婉玲老师在北大工作数十年,可以说,她见证了北京大学计算机系和信息学院的成立、发展与壮大。她说,学院成立以后,将理论教研室纳入软件研究所,在所里的大力支持下,通过彼此的交流,加强了理论与软件在教学科研上的沟通联系,使理论方向的科研有了更明确的方向和基础。当谈到在计算机系的这段时间里,有没有对她影响特别深远的事情的时候,屈老师说,计算机系对她的影响可以说是“润物细无声”的。这其中没有那么多的大喜大悲,但是当所有的点点滴滴汇集到一起的时候,就形成了一种感动人心的力量,越发让人觉得,北京大学,就是自己的家。我想,在计算机系的那么多年里,她一定是非常幸福的。因为无论是科研而是教学,她都在做着自己喜欢的事情。

采访中,屈老师讲述了她自己对于专业选取和计算机专业的看法。“选专业,最主要的是靠学生自己的兴趣,”屈老师这样说,“如果你是对数学更感兴趣的话,那你就选择计算机或智能专业,如果你更喜欢物理,那就选择电子学或微电子学专业。”屈婉玲老师告诉我们,我们信息科学技术学院的四个专业都有非常好的前景,但相互比较起来,各自都有自己的特点与优势。像计算机,这个专业的就业前景特别好。在信息化飞速发展、计算机得到广泛应用的社会中,各个行业都离不开计算机。不仅是系统软件开发,在其他领域也需要大量的计算机人才,比如工业自动化、银行保险等服务业、电子政务等。这就决定了社会对计算机专业高端人才的大量需求,北大的计算机学科在国内名列前茅,计算机专业学生的就业前景将会非常的广阔。对于学生本人来说,无论是出国还是就业,计算机都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在这个领域里,你一定能够得到足以令你受益终身的收获。

采访结束了,屈老师和蔼的笑容依旧清晰地印在我们脑海之中。通过采访,我们真正体会到了一位优秀的教师她那独特人格魅力。通过屈老师成功的脚印,我们也发现了自己人生的道路上错过的美丽风景。

作为一个教师,她是成功的,最为一名长辈,她也同样的令人尊敬。祝愿屈婉玲老师在她深爱的北大,继续幸福地生活,继续用她的热情感染一代代青春学子,教会他们做事,更教会他们如何做人。

(整理:刘森)